中外流程工业智能化区别

我们从业务,组织/人才和技术三方面分析了中外流程行业在智能化过程中的区别。

业务方面

国内流程企业重点关注数字基建和业绩/过程可视化,旨在提升管理效率;国外领先流程企业则狠抓绩效,将先进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业务中。出于对数据大屏和集控中心的兴趣,国内企业建设了不少“智慧指挥中心”,通过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提升透明度,减轻管理层负担,也为企业斩获了不少“示范”、“标杆”等荣誉。

然而,部分企业并没有充分挖掘“智慧指挥中心”的潜力。他们在改善管理层工作方式的同时,没 有提升执行层的工作效率,只是将过去分散在各车间的中控视频和DCS集中到一处。这一做法 虽然实现了人员精简,但并没有显著改善关键运营指标;反观工业4.0灯塔企业,他们建设数据大屏的比例较低,在工业互联网的投资上也更加理性(如图10所示丹佛斯工厂);80%以上的数字化应用都与先进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他们在改善质量、节能增效、提高设备和人员效率方面成效显著。国内企业缺少应用场景和用例识别,他们往往过于追求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将“获取大数据”与“提升数据体量”简单画上了等号,但事实上,如果“大数据”缺乏与业务的有机结合,便会成为“死数据”;反观领先外企,他们往往以业务应用为导向,只采集有价值、有时效、有标签、有机理关联的“数据”,虽说量小,但效果却事半功倍:既避免了大量漫无目的的IT/OT投入,也产生了实际业务价值。

组织/人才方面

国内流程企业在推进智能化时,往往由生产或设备部门牵头,实行项目制。这样一来,关注焦点比较容易聚集在设备自动化与信息化升级上。与之相反,国外领先流程企业在管理跨职能数字化项目时,往往会成立专职的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并持续推动敏捷协作和创新迭代。他们在设计和开发数字化应用之前,通常会开展足够的调研,列出足够的方案,备齐足够的资金,调动足够 的人力资源,分配足够的时间,并采取稳健的方式。此外,他们还会建立起数字分析学院,大批量、多方式培养不同岗位的数字化人才,鼓励员工勇于试错,通过反复迭代来大幅缩短设计时间, 提升落地的适用性。为了实现智能化转型,国外某油气企业调整了组织结构,由传统的矩阵型转 为平台型(见图1)。

矩阵型组织向平台型组织转变

技术方面

国内流程企业偏向从技术供应商手中购买成熟产品,招标过程中也以价格为导向,很少会与某个技术伙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从而陷入质量不保障、技术不先进的误区。有些企业缺乏对工业物联网的理解,认为由供应商全权负责便可一劳永逸,反而造成了对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国外流程企业较为强调协同效应,十分重视和技术伙伴的合作。他们往往会博采众长,通过筛选多个适合自己的技术供应商伙伴,建立起一套生态圈。

Read more

江铜集团:探索数字化转型新优势 赋能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日趋蓬勃,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加速变革的同时,中国数字化转型或者已经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或者目标,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江铜集团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抓机遇、求创新、力突破,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资源数字化的高效“工具”,为实现“三年创新倍增”筑牢发展基础,全力推动铜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重中之重,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当前,在面临着严峻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正值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数字化转型将是江铜集团产业升级的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数字化转型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数字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发挥了数字经济对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积极带动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解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更好理解《指南》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负责人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指南》出台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作出改革部署。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由概念普及向规模化推广演进,企业“不愿转”问题初步解决,但大部分企业仍面临转型需求不明确、转型路径不清晰、转型解决方案不成熟等问题,“不会转”成为关键堵点卡点。编制《指南》有四方面考虑: 一是提升企业系统谋划能力。针对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化战略规划能力的问题,引导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转型方向和目标,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由易及难分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强企业对标研判能力。针对转型场景复杂多样,企业难以形成转型全局洞察能力的问题,聚焦需求侧共性问题找准转型切入点,分行业构建体系化的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培育功能完备的通